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在掌握世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自主设计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并热试成功,为实现我国核燃料闭式循环迈出重要一步;
研发先进的铀浓缩技术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实现铀浓缩技术的重大跨越……
作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走军民结合、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中核集团在核领域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和核安全。”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说。
自主创新的核电发展道路
核电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中,中核集团是开拓者。1991年12月15日,中核集团自主设计的我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秦山核电站至今已安全运行20年,为我国核电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积极实施国际核能发展“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实现了核电技术“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贮备一代”的科学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不受制于国外、以我为主、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电发展道路。
多年来,中核集团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持续提升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能力,自主研发了二代改进型大型商用堆,按标准化设计、建造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其4台机组260万千瓦全部投入运行,安全发电。
作为全球首台AP1000三代核电机组——三门核电的业主,中核集团目前正在加快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集成自主的原型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商业堆等建造、运行、管理的经验,通过再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更高的ACP100、ACP300、ACP600、ACP1000系列三代核电技术,有的已转入工程总体设计阶段。
中核集团坚持“领跑”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始终把握世界核电技术最新发展趋势,追求更高的安全性,自主研发的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并网发电,其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使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此外,中核集团瞄准未来,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旨在解决人类能源终极问题、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聚变堆研究,并已取得积极成果。
不断完善的核科技创新体系
“这些自主创新丰硕成果的取得,源于中核集团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并不断完善提升。这是中核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是确保我国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孙勤说。
目前,中核集团在核科技基础研究、先进核能技术开发、核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建立了17个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和专业研究机构,建有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0个集团级重点实验室、11个集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核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科研做支撑。
中核集团还积极实施科技专项,2010年后科研投入每年以不低于20%的速度稳步增长,2011年自主研发投入达到17.5亿元。
同时,中核集团在铀资源勘查、铀矿开采与冶炼、铀纯化与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制造、核反应堆设计建造运行、乏燃料运输、乏燃料后处理、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等整个核燃料循环产业链中,都拥有自主的技术与产业,既保持和发展了我国核军工科研生产能力与水平,也为推动我国民用核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核集团始终牢记核无小事,始终把推动技术进步作为保障安全的重要内容,坚持最先进的标准,推动自主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后援支持体系,为核电站安全运行、环境保护、放射性废物处理提供了全寿期有效服务。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核集团对照最先进的标准,对所属在役、在建核电站进行了安全自查,正在开展安全整改,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
素质过硬的核科技人才队伍
在中国实验快堆的研究团队里,有一位40多年致力于核能领域自主创新的科学家。他就是快堆的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
徐銤带领团队取得了以钠工艺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了百余项专利,为我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取得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徐銤院士为代表的核工业创新人才队伍是中核集团不断取得创新硕果的有力后盾。
中核集团曾经拥有钱三强、王淦昌等一批著名的核科学家和一大批素质过硬的核工程技术专家。进入新世纪,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中核集团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构建了人才分层分类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人才薪酬、人才培养培训、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安全六大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同时,中核集团实施了重点科技专项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制度,设立了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岗位。到2015年,中核集团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将达到300人。从2010年起,中核集团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设立了“钱三强科技奖”,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
目前,中核集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5万人,高级专业人才8700人,技术工人3.4万人,其中有两院院士1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
(本文章摘自2月21日新华网)
地址:中国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云峰南街17号 邮编:110022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综合办公室:024-25852950 经营管理部:024-25872276/25851536 E-mail:srif@chinasrif.com
辽ICP备05018365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602000075号
主要从事铸件方面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及产品生产加工. 技术支持:北京信诺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