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中交集团,得先带你们去看看中交的下属企业。”来到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采访,董事长刘起涛建议记者先去走访几个中交的老企业,因为国企深化改革,真正实施者就是这些老企业,在那里才能看到第一线的情况。
第一站是位于天津河西区大沽南路的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不大,但球场、小花园等设施一应俱全。“中交一航院是中交集团的二级全资子公司,去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但员工只有800多人。”一航院董事长冯仲武介绍。
仅仅800多人1年就能创造出18亿元的营业收入,高效益的奥秘在哪?
“原始创新能力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冯仲武说。如何获得不断创新的能力?还要从一航院改制说起。中交一航院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的港口工程专业勘察设计单位。
冯仲武回忆说,当企业经历改制面向市场时,一航院意识到以工程为依托推进技术创新,要有一整套提倡、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才行。机制活了,氛围就会浓,而氛围浓才能调动起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我看来,体制就是平台,机制就是方法,责任就是企业文化。也就是说搭建一个自由平台,抓住一个激励方法,建立一个企业文化,一套好的创新体制机制就成了”。
为给人才搭建一个宽松创新的平台,2010年,一航院设计出员工多通道职业发展模式,为员工搭建起包括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技术管理等6个通道的晋升平台,打破了长期以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员工成长瓶颈,为员工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
平台搭好了,一航院又不断推出鼓励创新的机制。10多年来,一航院先后制订了青年学术、技术优秀人才选拔、青年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选拔等多种措施,鼓舞了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同时,他们还出台了综合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工作创新考核办法,完善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这样的体制机制相配合,再加上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中交一航院形成了自己一套激励原始创新的体系,给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站是历史更为悠久,创建于1945年的中交一航局,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人,他叫黄传志。
黄传志出生于1951年,1978年从南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交一航局下属的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工作。经过多年研究,他提出了地基极限分析理论与方法——“广义极限平衡法”,填补了一项世界空白。
黄传志的成功源自于一航局的支持。为鼓励创新,一航局也形成了一套鼓励创新的机制体制,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给员工以最大的工作空间。
“这项研究属于历史性的突破,并且应用广泛,为岩土力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对企业来说,它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并没有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是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其创新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显著成果。”一航局总经理毛元平说。
中交集团总工程师孙子宇告诉记者,目前中交集团已建立一套“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总部要有引领性,加强顶层设计,增强统筹力、管控力、保障力;下属企业要有支撑性,以科技支撑生产经营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协同性即为产、学、研、用相结合。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符合企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的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建筑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进行定量化和规范化的评价。
(本文章摘自5月29日《经济日报》)
地址:中国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云峰南街17号 邮编:110022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综合办公室:024-25852950 经营管理部:024-25872276/25851536 E-mail:srif@chinasrif.com
辽ICP备05018365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602000075号
主要从事铸件方面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及产品生产加工. 技术支持:北京信诺诚